編者按:2020年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戰之年,也是實現殘疾人共同奔小康目標的關鍵之年。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殘疾人事業的重要論述,彰顯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殘疾人這一最困難群體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中國殘聯組織開展“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秋冬季主題宣傳活動。
中國網中國殘疾人頻道作為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外宣平臺,特策劃“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網絡專題,聚焦特殊困難群體,報道我國22個重點省(區、市)的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進展、特色經驗、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跡,講述貧困殘疾人脫貧解困的中國故事,向世界講述助殘脫貧的“中國方法”。
中國網訊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全國總動員,這是一場披荊斬棘必須要贏的攻堅戰,這是一回責任作風擔當實干的大考驗,這是一個千千萬萬殘疾人期盼的小康夢!決戰決勝殘疾人脫貧攻堅戰,已成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
廣西殘疾人脫貧攻堅連戰連捷,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42.7萬,截至2019年底已脫貧38.72萬人,貧困殘疾人脫貧率為90.6%。
——“十三五”以來,深入實施“陽光助殘扶貧基地”等殘疾人脫貧攻堅重點項目,共幫扶貧困殘疾人約40萬人次。
——兜底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擴大低保和重度護理補貼受益殘疾人范圍。截止2020年8月,全區共有108.55萬殘疾人享受“兩項補貼”。全區提高低保保障標準,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297元。
——粵桂殘疾人扶貧協作工作有成效,爭取廣東省殘聯、幫扶市縣殘聯投入1392萬元援建廣西助殘項目、培訓業務骨干并幫助殘疾人轉移就業增加收入,幫扶殘疾人6000多人。
——2019年4月,全國殘疾人扶貧基地現場會暨東西部殘疾人扶貧協作工作推進會在我區百色市召開,會議推廣了我區以基地為載體實施產業扶貧的經驗。
——自治區殘聯教育就業部獲得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自治區殘聯定點幫扶村隆安縣南圩鎮望朝村脫貧摘帽,獲自治區黨委、政府通報表彰。
……
以納入大局為舵手,譜殘疾人脫貧攻堅奮進曲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將殘疾人脫貧納入全區脫貧攻堅工作大局統籌推進,通過績效考核壓實市縣黨委、政府責任,抓好基層工作落實。將殘聯列為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以及公共服務、教育扶貧、移民搬遷、住房保障4個專責小組成員,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在今年3月27日召開的廣西殘聯第七屆主席團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自治區副主席方春明強調:“全區各級殘聯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區的決策部署,著力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小康路上殘疾人一個都不掉隊。”
賀州市昭平縣走馬鎮聯安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黃運禎于2018年光榮脫貧。談起脫貧致富,他高興地告訴記者:“我感覺新時代是我們殘疾人創業的最好時代!”
50多歲的黃運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殘疾農民,自己從小肢體殘疾,命運多舛。兒子出車禍也成了重度殘疾人,一家三口人,兩個患有殘疾。家庭貧困的他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注:幫扶干部為他制定羅漢果種植脫貧計劃;殘聯為他提供實用技術培訓,并派專家多次上門提供技術指導;信用社為他提供貧困戶小額貼息貸款……2018年,黃運禎種羅漢果賺了3萬多塊錢,當年家庭收入近5萬元。
以部門協作為助手,譜殘疾人脫貧攻堅合奏曲
打贏這場殘疾人脫貧攻堅戰,廣西全區各部門協作,合力推進。
廣西殘聯深入貫徹落實《廣西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聯合自治區財政廳、民政廳、教育廳、扶貧辦、農業農村廳、衛健委、醫保局等部門制定出臺《貫徹落實打贏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大力開展貧困殘疾人脫貧專項行動方案》,推動相關部門重點解決好貧困殘疾人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
“黨的惠民好政策又來了,今年殘疾人‘兩項補貼’再次提高,今后我們的生活更有保障了”。家住河池市東蘭縣東蘭鎮城東社區的重度殘疾人黃寶玉高興不已。為把殘疾人“兩項補貼”的惠民政策落實到位,東蘭縣持續將該項工作列入脫貧攻堅納入民生實事范圍,嚴格殘疾人“兩項補貼”管理和發放工作。
2018年,自治區民政廳、自治區殘聯、自治區財政廳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從2019年1月1日起,提高全區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將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分別由現行的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并擴大了護理補貼范圍,明確將全區持有第二代殘疾人證或者第三代殘疾人證的三級、四級精神障礙患者納入補貼范圍,補貼標準同一級、二級重度殘疾人。
韋信林,河池市大化瑤族縣雅龍鄉弄往村的一名精神殘疾人,自從實施精準扶貧以來,他通過危房改造住進了新房,家里電視機、液化氣、冰柜、電飯鍋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脫貧已經不成問題。韋信林的女兒告訴筆者,現在父親每天都能按時服藥,買藥已經不用花錢了。打開韋信林家中的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嘩嘩地流出來。韋信林的女兒說:“現在自來水都接到家里來了,家里再也不用擔心沒水喝了!”
弄往村是廣西的一個深度貧困村,是典型的石漠化片區。這里缺水少地,土地貧瘠。為了解決老百姓的吃水問題,當地為每一戶家庭修建了一個水柜,每個水柜的容積為60立方米。這一舉措對殘疾人家庭的幫助是最大的,他們再也不用拖著殘疾的身軀出遠門打水了,而是在家一擰水龍頭,水就嘩嘩地流出來,清甜的自來水甜進了殘疾人的心窩。
韋信林的家庭變化情況,是眾多貧困村貧困殘疾人家庭狀況逐步得到改善的一個個案,像他家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
廣西大力開展貧困殘疾人脫貧專項行動,自治區殘聯聯合扶貧、人社、教育、衛健、民政、住建等部門共同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措施。目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享受低保43.97萬人,獲得重度護理補貼59.5萬人,獲得生活困難補貼49.05萬人。廣西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入學率為98.72%,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達100%,貧困殘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達100%。推動財政部門落實貧困殘疾人家庭享受資產收益扶貧政策。據了解,自治區財政籌措落實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優先將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給貧困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并針對特殊困難群體制定相應的利益聯結機制,著力帶動貧困殘疾人增收脫貧。
以結對幫扶為旗手,譜寫殘疾人脫貧攻堅連心曲
每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對一”結對幫扶,搭建起了黨群“連心橋”。
2010年,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財政廳和殘聯聯合印發《關于實施“黨員扶殘溫暖同行”工程的意見》,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助殘扶貧工作,到2020年,全區組織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助殘扶貧工程——黨員扶殘溫暖同行項目(三期)”,廣西黨員“一對一”結對幫扶殘疾人工作已經走過了10個春秋。
桂林市興安縣南源村48歲的蔡得濤,是一名肢體殘疾人,一家5口人僅靠幾畝薄田勉強度日,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8年,他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戶。為了幫助他早日脫貧,南源村村支書張征平與蔡得濤結成了幫扶對子,從此,張征平成了蔡得濤家的“常客”。
2019年,張征平積極與興安縣殘聯對接,將蔡得濤列為了扶貧基地項目幫扶對象,蔡得濤免費獲得50只肉鵝苗。“老蔡,這回咱們可要抓住機會,好好打一場翻身仗啊!”張征平一邊鼓勵他,一邊又自掏腰包購買了150只肉鵝苗和80只土雞送到了蔡家。張征平經常請技術專家上門給蔡得濤提供技術服務,還動用他參加縣殘聯舉辦的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班。2019年底,蔡得濤養殖成功,家庭年純收入達到4萬多元。
“農村基層黨組織助殘扶貧工程——黨員扶殘溫暖同行項目”,創新了項目、技術、信息、資金“四個到戶到人”和“一戶一策、能人幫扶”的扶持機制,確保扶貧對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據了解,2016—2020年,自治區本級投入6130萬元,組織全區基層村黨支部扶持8.6萬戶以上的貧困殘疾人家庭發展生產。
“結對幫扶”同樣在自治區殘聯的定點扶貧村——南寧市隆安縣南圩鎮望朝村、南興村,發揮著重大作用。
自治區殘聯先后選派3批8名業務骨干力量到兩村任第一書記、工作隊員,還持續開展“一幫一聯”結對幫扶活動,做到“1+2+3”,即組織全會在職在編干部職工每人結對幫扶1戶貧困戶;每年定期入戶走訪2次以上,幫助貧困戶制定幫扶計劃,通過宣傳幫扶政策、落實幫扶措施等,為貧困戶解決生活、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在“一幫一聯”基礎上,創新重點幫扶未脫貧戶、邊緣戶、脫貧監測戶等“三類人員”,組織黨員干部加大結對力度,落實跟蹤扶貧、防貧工作措施,推動定點扶貧村鞏固脫貧成果。2018、2019年兩村分別實現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分別降至0.89%和1.08%。
以產業幫扶為抓手,譜殘疾人脫貧攻堅協奏曲
“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項目是廣西殘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依托各地特色產業,精準打造的品牌項目。廣西殘聯在全區共建成自治區級陽光助殘扶貧基地116個,實現全區111個縣(市、區)全覆蓋。自2012年項目實施以來,自治區財政共安排資金2.05億元,對每個基地給予每年20萬元的資金補助。
廣西各地依托當地實際,不斷探索產業幫扶模式,整合“黨員扶殘溫暖同行”、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貧困殘疾人無障礙改造、殘疾人就業創業補貼等項目資源,幫助殘疾人實現利益最大化。
河池市宜州區“陽光助殘扶貧基地”就是以種桑養蠶為切入點,緊緊抓住桑蠶養殖這一主導產業優勢,以“公司+農戶”方式,并首創殘疾人生產無障礙改造精準幫扶模式在殘疾人精準脫貧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截至目前,宜州約有1700多名殘疾人通過種桑養蠶脫貧。僅養蠶一項,每年戶均增收在8500元以上。
宜州區同德鄉六橋村的梁福添是三級肢體殘疾人,妻子則是一名聽力言語殘疾人,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兩個小孩,生活一度十分艱難。他先后種過玉米、甘蔗,后來開始種桑養蠶,但由于只有一只手能勞動,勞動效率一直很低。
為了解決梁福添單手操作的不便,幫助他脫貧,宜州區殘聯將他列入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項目扶持對象,并從“殘疾人創業扶持項目”中拿出5000元,資助他擴大蠶房面積,同時對他家的蠶房進行了無障礙改造,裝上了自動上簇機和軌道喂蠶設備,讓他通過控制器就可以輕松完成方格簇的升降和室內移動喂蠶,從而減輕他的負擔。經過項目物資的幫扶和基地技術人員入戶進行技術指導,梁福添通過養蠶脫貧摘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廣西各地根據當地主導產業和殘疾人發展實際需要,大力開展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殘疾人“造血”能力,為“扶志、扶智”打通了“綠色通道”。
廣西上林縣肢體殘疾人韋忠勇曾經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養殖合作社的老板,會成為帶領殘疾人脫貧致富的頭兒。
2014年初,韋忠勇乘著扶貧政策的東風開始從事黑山羊養殖,沒有技術的他,創業之路闖得頭破血流。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上林縣殘聯向他伸出了援手。動員他參加了多期養殖技能培訓,還將他列為就業創業扶持對象和陽光助殘扶貧基地扶持對象。憑借著過硬的技術,韋忠勇成功創辦了養羊、養牛兩個養殖合作社。他不僅自己嘗到了創業的甜頭,還帶領村里34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實現脫貧。
人不能沒有脫貧的志氣。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興港鎮粟山村的利廣存,是一位多重殘疾人。意外事故導致殘疾,讓利廣存內心絕望,家里全靠妻子一人在附近打零工維持生計。直到有一天,殘聯的同志和扶貧工作隊走進了他的家,為他講述精準扶貧政策,利廣存的心像注入了一股春風,奮斗的激情被激發起來。2016年,利廣存開始利用自家周邊的空地搭建豬舍養殖生豬,并租下了蝦塘養殖對蝦,同時還發展種植業。2017年,他養殖生豬年存欄近100頭、產對蝦4000斤,種植豆角4畝,年產量8000多斤,成功實現脫貧。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以來,廣西自治區財政共投入資金4.5億元,深入實施“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項目、“黨員扶殘溫暖同行”項目、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等殘疾人脫貧攻堅“六大工程”,幫扶貧困殘疾人約40萬人次。
以脫貧解困為推手,譜殘疾人脫貧攻堅交響曲
“十三五”以來,廣西大力實施“陽光家園計劃”項目,中央、自治區本級投入資金2.19億元,為15.31萬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提供集中托養、日間照料和居家托養服務。同時,以北海市為試點,積極探索各類別貧困重度殘疾人脫貧模式,整合各類扶貧政策和財政資金,采取試點先行,全面鋪開的方式,全力推進貧困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全覆蓋,補齊殘疾人脫貧攻堅短板。
今年8月24日,北海市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正式投入試運營。首批簽訂托養協議的19名殘疾人住進托養中心。
中心按照規范化托養服務標準設計,設有餐廳、殘疾人護理用房、書畫室和棋牌室、體育運動室、理療室、心理干預室、音樂放松室、輔助性就業訓練室、語言功能訓練室及各種康復訓練用房,配置了監控、呼叫求助系統等服務設施。今年27歲的小袁在姐姐的陪伴下來到托養中心,看到托養中心環境、管理以及專業的康復護理服務后,姐姐放心的說:“我們家以為妹妹一輩子都要待在家里,需要家人照顧。現在妹妹在托養中心入托了,解放了我們全家,可以讓家人安心工作了。”
北海市貧困重度殘疾人集中照護模式得到了自治區和中國殘聯的充分認可。2020年,自治區民政廳、財政廳、衛健委、扶貧辦、殘聯聯合印發了《全區在脫貧攻堅中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在全區全面開展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
“太感謝了,你們給我送來的輪椅讓我的生活方便多了。”今年6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殘聯到長美鄉關安村殘疾人貧困戶覃遠驗收居家無障礙改造時,覃遠高興地對縣殘聯同志說道。覃遠因工受傷致雙腳殘疾,無法正常行走。雖與母親同住,但母親年事已高,他的日常生活都依賴輪椅。“原來用的兩把早已壞掉了,幸虧殘聯及時送新的來。”覃遠說,在此次貧困殘疾人無障礙改造中,他的廚房得到了低位大理石灶臺改造,還獲贈了一臺熱水器。
家住該縣思恩鎮西南村那則屯覃美車,因病長年臥床,平時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丈夫來護理。針對她的這種情況,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殘聯實施此次改造中,給了她護理床、座便器、熱水器等物資,給她的生活帶來極大方便。
像覃遠、覃美車享受到貧困殘疾人居家無障礙改造“紅利”的貧困殘疾人家庭,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共有77戶。2020年5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毛南族整族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得知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我感到很高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來,多個少數民族先后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十三五”以來,廣西積極實施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投入2億元專項經費,為5萬名貧困殘疾人實施了家庭無障礙改造,解決貧困殘疾人洗澡、上廁所、做飯、戶內活動和出行等日常生活困難,滿足他們生活和出行的基本需求,有力地促進了貧困殘疾人脫貧解困。
粵桂協作并肩拉手,譜殘疾人脫貧攻堅凱旋曲
2018年12月,廣西殘聯與廣東殘聯正式簽訂粵桂殘疾人扶貧協作協議。通過簽訂協議,在省級層面搭建起了廣東、廣西殘疾人扶貧協作框架,廣東5個市26個縣(市、區)和廣西8個市33個縣(市、區)建立結對幫扶機制。
為推進粵桂殘疾人扶貧協作,加強廣東殘聯對廣西貧困地區精準幫扶,廣西殘聯積極加強殘疾人扶貧工作研究部署,印發《自治區殘聯關于推進粵桂殘疾人扶貧協作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對口協作工作目標和任務,要求各有關市縣主動與廣東省對口幫扶市縣(區)殘聯對接,加強協作溝通,梳理協作事項。
兩地加強與企業對接,以“訂單培訓、定向就業”模式開展殘疾人就業培訓、舉辦殘疾人專場招聘會等,多渠道促進殘疾人轉移就業。
天等縣是外出務工大縣,常年外出務工人員超過13萬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等縣長途汽車班線停運,大批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及時返崗,對群眾的收入造成影響。蓬江區大批企業也因此次疫情影響,節后復產員工不足,無法正常開工運轉。
天等縣殘聯和江門市蓬江區駐天等縣幫扶工作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縣殘聯和工作組梳理了在蓬江區就業的天等籍人員名單,全面排查務工人員近段時間生活軌跡,摸排出首批34名殘疾人適合返崗復工。
2月22日,天等縣首批34名殘疾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30名)在江門市蓬江區駐天等縣幫扶工作組和天等縣殘聯的統一組織下,乘愛心專車啟程前往江門市蓬江區企業返崗復工,這也是今年疫情影響以來,廣西首批赴廣東返崗復工的殘疾人。
“我是通過粵桂扶貧協作工作平臺,推薦到廣東江門市謀到一份適合殘疾人的工作,每個月收入4000多元。我從一個被照顧的人變成能掙錢養家的人。”龍州縣殘疾人呂金梅說。
龍州縣為國定貧困縣,2017年脫貧摘帽。作為幫扶單位的廣東省鶴山市積極探索鞏固扶貧成效新路子。為幫助殘疾人實現創業就業夢想,近年來,鶴山市在龍州縣舉辦殘疾人招聘專場3場,幫助殘疾人異地就業脫貧,目前已輸送殘疾人在廣東江門等市就業50多人。殘疾人通過自已的勞動有了穩定收入,月工資4000-6000元。
粵桂殘疾人扶貧協作項目自實施以來成效顯著。在項目援建方面,8市33縣殘聯爭取粵桂扶貧資金及各類資助1392萬元,援建殘疾人扶貧基地、無障礙改造、扶貧車間、輔具適配等項目以及開展殘疾人培訓,共培訓殘疾人2033人;在人才交流方面,通過選派干部參加廣東培訓班、邀請廣東專家來桂授課等方式,粵桂殘聯往來學習培訓人員達192人;在促進就業方面,各級殘聯積極邀請廣東對口幫扶單位聯系企業來桂招聘殘疾人就業,共舉辦50多場殘疾人專項招聘會,實現殘疾人轉移就業500多人,用粵桂協作資金購買公益性崗位安排貧困殘疾人就業171人。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的新起點。相信廣西殘疾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會擁有更加精彩美好的明天,未來可期!
(作者:奚婷 材料提供:廣西殘聯)
相關閱讀:
人民至上 浴火重生奔小康:湖北省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紀實